谁有资格领消费券
任何一个「消费者」都有资格可以领取。
首先,消费券是拉动经济增长、恢复经济活力的组合政策之一,它本身所「歧视」的对象,是不进行消费的人。因为他们不是这项政策的指向者与「受益者」。任何一个愿意消费的人、有意向消费的人,都应该有资格领取消费券。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目前各地的消费券发放政策,并未设置任何门槛(当然,不会操作智能手机、使用微信除外)。
其次,分批发放,解决了未及时抢券、消费券供给溢出问题。假如某人未能在指定时间段参与而错失了抢券机会,那他还可以继续在后续批次进行尝试。同样,假如某一批次的消费券发放后并未在限定期限核销、使用,这些额度还是可以滚动到下一批次继续使用,避免了消费券供给溢出所造成的浪费。
为什么是消费券
从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出发,结合「心理账户」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发现金,而是要发消费券这个问题。
「心理账户」理论,是指除了荷包这种实际账户外,在人的头脑里还存在着另一种心理账户。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比如,我们会把工资划归到靠辛苦劳动日积月累下来的“勤劳致富”账户中;把年终奖视为一种额外的恩赐,放到“奖励”账户中;而把买彩票赢来的钱,放到“天上掉下的馅饼”账户中。[1]
做个比较:第一个方案,发20块现金给你,你一定会拿着这20块钱去使用吗?一定会用到目前受疫情冲击较大的餐饮、文娱和旅游上吗?第二个方案,发20块钱的满减消费券,你会拿着这个消费券去实体商超、景区消费吗?
相信上面方案之间的比较还是比较明显的。20块钱现金,可以放入到自己的任何一个「心理账户」(买柴米油盐的、买书买文具的、看电影喝奶茶的,等等),可是指定使用领域和满减额度的消费券,让自己只能把它用于指定的领域,使用到政府所想投放的指定领域。
同时,与「坐等」现金到账,自己「凭本事」、「凭实力」抢到的消费券,可是不能轻易浪费了,不然那种惋惜和悔恨,可是得难过好一阵子,甚至会不时的回想起来、汲取教训。这正是老生常谈的「沉没成本谬误」问题。
另外,消费券撬动的几个层面的经济增长。
第一,消费券其实是对消费一端的直接补贴,与之对应的通常是减税。上面说完为什么不直接发现金,下面可以再说说为什么不是减税。这个问题并不准确,因为其实一直在减税,从中央到地方,覆盖税负、社保、租金减免等等各项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一直在推广。可是,这些政策只能帮助中小企业「节流」,而且广大群众对这些也是「无感」的,因为落不到他们自己身上。所以,发消费券,是帮助中小企业开源,是为供应链末端企业直接制造销售额,是让众多消费者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政策。
第二,以我自己这次领取到的240-80的商场消费券为例,政府只补贴了80元,反而推动了至少240的消费。同时,并没有增加社会整体的货币投放量,没有导致M2的增加,减轻了对通胀的影响。
第三,疫情之后谁需要融资,谁应该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无法腾出大量的时间去做调研。这个时候利用市场这个无形的指挥棒,去分配疫情之后的各项社会资源,去调动各项生产要素、人力物力完成产业引导和产业升级。更有效率、更「现代」、更「无人」的产业和主体,会得到更多的资源,可以拿到越多的政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