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这是一个关于我的同学小L和她男朋友之间吵架所引发出来的故事。
开篇点题、声明立场:我也不喜欢发太多关于生活的朋友圈,其次,即便是发朋友圈,自己也会做特别分组可见。
这不是个例
不发朋友圈、不在朋友圈「秀」自己女朋友、男朋友,似乎是一个超级大的问题?不发就是不在乎对方、怕将另一半暴露于自己的亲朋好友面前?或者说,以前经常发、很喜欢发,现在突然就不发了,就是变心了?
也许只是,简简单单不喜欢发了而已,某些开心与喜悦,归于平淡和陪伴。
尊重科学,利用规律
已经研究证实的,恋爱或者说爱情,与人体多种激素和大脑区域相关。人类作为灵长类动物,恋爱活动本身是超越基本的生理行为、繁衍行为。初期可能因为爬虫脑执行的高效性,而快于哺乳脑、皮质脑,产生一些冲动的、不像自己平时可能作出来的行为。这个时候的恋爱是盲目的、冲动的,但是奖赏机制的回馈也是最强烈的。换言之,这个时候大脑分泌出来的种种性激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会给自己强烈的反馈。比如,在双方见面时,迅速分泌的肾上腺素刺激心跳加快、甚至冒汗等。又比如,多巴胺可以使人增加精力,降低对睡眠和食物的需求,表现为经常煲电话粥、聊微信,聊到错过饭点、一起熬夜。
以上种种反馈、体验,会让人产生「上瘾」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又并非像毒品那般只存在于过去,它会因双方关系的改变、因共同事件的经历而产生诸多微妙变化,这种现象又叫做「奖赏机制」。似乎可以理解为,当你玩游戏通关时,你会得到金币或者道具的奖励,而上面说的激素、神经递质以及各种人体活动,就是奖赏机制下的金币、道具。
不知道是有趣,还是不幸。一方面,奖赏机制存在奖赏衰退现象,即同样的活动、同样的激素分泌,给自身产生的「奖赏体验」是逐步衰退的。
类比咖啡因(同样是刺激神经系统,可以让神经系统兴奋,增加精力),初服咖啡因时,大脑会特别敏感而兴奋,有的人会过度兴奋到失眠,可随着剂量的不断摄入,大脑会慢慢变得不那么敏感,甚至不起作用。在恋爱中,每次约会都是去看电影、逛街,大脑产生的激素水平会降低,相互之间的好感会衰减,最后变成平平无期的路人(不,在这之前一定会大吵大闹的,因为大脑并不只是产生一种激素、进行这一项大脑活动)。
另一方面,恋爱活动的大脑活动也是分为不同的阶段,从「三体脑」一说,到Fisher提出的爱情三个阶段,都可以认为,从最原始的生理冲动、激素刺激,到相互陪伴、相互思念(甚至是想要24小时跟对方黏在一起),再到依赖与依恋(变成自己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无法分隔),恋爱活动所产生的激素类型以及神经系统的反馈是不同的。比如,多巴胺是让自己产生想与对方无时无刻都黏在一起的主要神经递质,可是当双方在一起较长时间之后,这种激素的分泌量会下降,催产素和加压素的分泌量则会增加,表现为逐渐知足,减少焦虑,相互增加信任和平静感、安全感。
如果说某件事情,对方之前都做得很开心,但是突然有一天,对方不做了,那可能是你们之间的关系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时候,无需过于苛责对方和自己,请尊重科学。当然,也可以好好利用其中的规律。例如,共同体验新鲜事物,去不同的地方旅行,多给予信任而非猜测。因为,恋人都只是被大脑和激素所「操控」的、平平无奇的一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