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群千禧年后出生的孩子,十年前,被父母送入同一所幼儿园,时光流逝,孩子们长大了,如今,正迈入青春期的他们将如何突破青春的困惑,选择未来的生活。片中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故事。
十年过去,时间改变了他们的外貌,赋予了他们独立的思想和自主的行动。他们将如何突破青春的困惑?他们将怎样选择未来的生活?这是中国唯一长时间记录孩子成长的纪录片,用影像探索 00 后的孩子有着怎样的成长秘密。父母、社会、学校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展现十年的成长,凸显时间的力量。
央视纪录片《零零后》是对十年前送入同一所幼儿园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光这一点,就为它加分不少。所选取的视角都是关于成长的话题,如升学压力、如何看待二胎、如何交朋友、如何对待朋友,以及如何看待每一个人生阶段的朋友。看完央视纪录片《零零后》,我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一句话——「别得瑟,你们也不会年轻很久」。是的,纪录片中所述说的那些烦恼,难道不就是昨天才从我眼前飘过吗?
中国精英家庭中的零零后?
片子很好,但片名并不恰当。它应该叫《中国精英家庭中的零零后》,而不是只叫《零零后》。因为用年代划分一个群体,是有失偏颇的。因地域,因阶层,因个人情况,都会有巨大的差异。[1]
太片面了,这片子不要叫“零零后”,请叫“大城市中产阶级零零后”。仿佛全国零零后都是这样,明显的精英主义立场。说实话这种成长环境的小孩在零零后整体里是小比例。[2]
本片中这些家庭的父母多是 70 后,相对于 50 后、60 后,更系统的接受了高等教育(至少在本片中是的)。然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在大多数人眼里“家庭条件好”的家庭,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操碎了心。
是的,我们不能说纪录片中的家庭非富即贵,但肯定可以算得上是中国的精英家庭了。给孩子报辅导班、夏令营,送孩子上外校,陪他骑行川藏线,一起去邮轮游。一般城市里中层以下的家庭,都不一定能负担送孩子去辅导班。但是,如果我们非盯着他们物质条件比较好这点来说,其实是很酸的。不少人认为自己不如某些同龄人,是因为对方家庭条件更好,能接受更好的教育。那现在这部纪录片就以大多数人眼里的“家庭条件好”的家庭为切入视角,观察 00 后的成长、教育问题。即便他们有更好的家庭条件、教育资源,但同样要面对孩子与外界沟通交流问题,交朋友,个人兴趣与学业抉择,走国内教育路线,还是出国留学等等问题。
教育没有公式和套路
纪录片第一集就叫《爱的方程式》,讲述了于锡坤的妈妈因为孩子独立性问题,从幼儿园一直陪着孩子,为孩子操心一切问题。上课外辅导陪着他,上学送到学校,帮孩子在结业仪式发言、组织节目等等。有人说是因为她的控制欲太强,想让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向走。但其实她有自己的看法:
“我们有句话叫60分妈妈,就是你不能做70分、80分,你有时候不要做得太完美。”
“可是我一开始就是做完美妈妈的。”
“然后这就出了事,就说我操心太多了。”
“但是我即使是这样,知道这些,我还是怀着一种爱心来做妈妈。”
纪录片中除去「人生赢家」刘嘉阳、「情商爆棚」乐乐,其他孩子都遇到了沟通、交流问题。其中第四集的一一,是观众最喜欢的,他们家的处理也是最好的。不管是一直被「呵护」的锡坤,「潮流、讨厌二胎」的萌萌,「中二」的辰辰,他们父母的处理方式都过于自我。萌萌的母亲认为自己以前对大哥也是没有感觉的,后来才意识到这种兄妹感情。所以萌萌以后也会需要、意识到,父母要做的就是去培养,即便是以游轮旅游、耳机交换等方式。
一一的父母和芭学园的大李老师一直在开导她,希望她能找一个好朋友。虽然后来她也找了好朋友,不再那么“孤独”的一个人。但是她自己也说她还是喜欢一个人思考,和其他人在一起是学习他们。
看到一一说出「我有权利这样」,我有点小震撼。因为从来没见过哪个孩子,在长辈教育自己的时候说这样的话,有这样的认识,至少在我身边没见过。后来她对于人生、教育和成长这些问题的思考,真的不像是一个才十三四岁的人才有的。不得不叹服,有些人生来就是独特的。
抛开时间跨度,挖掘的可能还不够深
一部拍摄了十年的纪录片,能够播出,而且是在央视播出,其中的艰辛肯定是非同一般的。即便中间有一些片段因为某些原因没有播出,但时间为它增添了最大的色彩。是的,除去时间跨度,这部纪录片可能剩下的就不多了。没有讨论一些未能继续跟踪下去的家庭,没有中间的访谈,只有十年时的回顾,但依然令人震撼。[3]
时至今日(2017),部分 00 后已经品尝到了成长、升学的烦恼,但至少他们还暂时不用去面对择业、就业和房价的艰难抉择,希望导演如果能拍出他们的下一个十年。
- 1.如何评价央视纪录片《零零后》?--知乎 ↩
- 2.熊里的小木屋 发表关于 零零后 的短评 ↩
- 3.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导演张同道说“第一次拍完粗剪的时候,我们在幼儿园举行了家长看片会,家长认为不想上的镜头我们统统拿掉” ↩